經驗館

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劉虞為何寧死不當皇帝

公元191年,袁紹、韓馥等關東諸將商議,公推幽州牧劉虞為帝,以對抗控制漢獻帝的董卓。可是,這一提議卻找到了劉虞本人的強烈反對。

劉虞為何寧死不當皇帝

劉虞疾言厲色的對袁紹的使者説:“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相垢污耶!”劉虞表示,如果袁紹等人一定要逼迫自己,那自己就選擇遠遠逃離到匈奴地區,再也不回到中原,寧死也不會當皇帝。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權力情節,百姓希望當官,官員希望當更大的官,大官們無論有沒有資格大都會希望更上一層樓,當皇帝。那麼劉虞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反應呢?

我們看看當時的天下形勢,劉虞有沒有可能當皇帝。

袁紹和韓馥等人商議擁立劉虞的時候,曾經提出自己的理由,“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劉虞,宗室賢俊,欲公立為主”。董卓入京之後,為了快速確立自己的威信,廢掉了少帝劉辨,而擁立了渤海王劉協,是為漢獻帝。漢獻帝不過是十歲的孩童,身邊有沒有其他強有力的外戚勢力,朝政完全在董卓的掌控之中。之後,董卓殺死劉辨,逼死何太后,並且殺害了朝廷一些王公大臣,比如袁紹在京城的所有親眷。董卓的暴行。激起了天下諸侯的不滿,關東諸侯在反董的大旗下聚集起來,公推袁紹為盟主。

可是,只要董卓手上有漢獻帝,就擁有了最高發言權,袁紹等人起兵,名義上只是清君側,並不是謀反。對於來自長安的打着漢獻帝旗號的董卓的命令,關東諸將是遵守還是不遵守呢?遵守對自己不利,不遵守又是藐視皇權。於是袁紹等人宣稱,漢獻帝年紀太小,是被董卓逼迫,發出的旨意自然都是矯詔。而關山遠離,漢獻帝可能早就被董卓殺害了,就更不必遵守來自長安的聖旨了。

袁紹等人認為,只有自己一方另立朝廷,也有君主,才可以徹底擺脱被董卓挾制的尷尬境地。

這是袁紹想擁立新君的主要考慮。

那麼為什麼選擇劉虞呢?

劉虞是漢東海恭王的五世孫,本來擔任漢朝的宗正(管理皇家事務),在皇族間享有盛譽。漢靈帝末年,考慮幽州的黃巾比較猖獗,於是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劉虞在擔任幽州牧其間,對百姓仁厚寬容,對周邊的烏丸、匈奴等少數民族也多采取招撫政策,受到百姓和少數民族的稱讚。幾年之間,因為劉虞治理幽州,百姓富足,周邊州郡來到幽州的竟然有一百多萬人。

因此袁紹才認為“幽州牧劉虞,宗室賢俊,欲公立為主”。

應該説,劉虞在當時的形勢下,有可能也有資格當皇帝。那劉虞為什麼不當呢?

因為袁紹等關東諸侯意見不一。

雖然袁紹和韓馥認為,推舉新君才是對抗董卓的最好方式,可是卻遭到了盟軍中兩位骨幹成員的反對,一位是曹操,一位是袁術。

曹操認為:“吾等所以舉兵而遠近莫不響應者,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非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雖然後人多認為曹操是亂世之奸雄,其實就當時的曹操來看,更多的是漢室之忠臣。曹操認為,關東諸將之所以能夠聚集在一起,就是因為剷除國賊,匡扶朝廷的大義。現在雖然漢獻帝年紀小,又被董卓控制,可是漢獻帝是名正言順的漢靈帝的兒子。人家又沒有向昌邑王一樣荒淫失德,怎麼能夠説廢就廢了呢。如果真的那麼多,和國賊董卓有什麼不同?曹操義憤填膺的説,就算你們所有人都擁立新君,可是我的心中只有漢獻帝一人!

在關東諸侯中,有位叫做鮑信的將軍,曾經高度評價曹操,叫做:“夫略不世出,能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敗。”袁紹在當時為天下豪傑所仰慕,可是鮑信卻不屑一顧,只因我袁紹心會考慮的不是撥亂反正,而只是藉機擴大地盤,謀取私利。就算一時強大,最終也必然失敗。

袁術呢,和曹操不同。袁術自認為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論起勢力,論起關係,天下無人能出其右。,袁術心中就想着有一天自立為帝,但在當時,袁術的力量還不夠。袁術就説:“聖主陪睿,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乃雲今上‘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又曰“室家見戳,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

袁術的話説得冠冕堂皇,許多時候大義在這些政客們看來,不過就是一個工具,可以隨意扭曲。袁術高度評價漢

獻帝,認為漢獻帝有周成王的資質,雖然現在年紀還小,可是必然成為一代聖君。就算是現在遭受到董卓的挾制,不過是個小小災難,考驗而已。想袁紹等人編造什麼漢獻帝不是漢靈帝的真正兒子,完全都是胡扯。袁紹還曾經勸説袁術,説自己袁家老小都被董卓殺掉,怎麼能夠還對董卓稱臣。袁術故作聰明的回答,説你袁紹推理錯誤,袁家人被殺是董卓乾的,又不是漢獻帝乾的,為什麼就不能對漢獻帝稱臣呢?袁術表示:我一顆紅心獻給朝廷,一心想的就是消滅董卓,絕對不考慮其他!

曹操和袁術雖然品格有高下,出發點各有不同,但是在擁立新君上表示了不滿,這樣關東諸侯意見就出現了分歧。

劉虞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能接受袁紹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