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館

位置:首頁 > 飲食百科 > 養生保健

舌尖2原生態食材真的健康嗎

最近很火的節目《舌尖上的中國2》收到很多人的關注,那麼舌尖2原生態食材真的健康嗎?其實挑選食材也是有講究的呢,想要更加健康,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識的朋友,就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大家都健康。

舌尖2原生態食材真的健康嗎

原始土法採集的野生蜂蜜難保不含有毒生物鹼,輕者中毒,重者死亡;而古法木榨菜籽油也可能有毒物質超標,存在健康隱患

專家:“原生態”食材偶爾嚐嚐即可,不必太過迷信,更無需盲目推崇

熱播,引得饕餮客們食指大動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原生態”食物的熱捧——土榨菜籽油、深山野蜂蜜製成的酥油蜂蜜……通過傳統手工加工成的美味挑動着人們的味蕾,各種帶着濃濃鄉味的食材更獲贊“最健康”,甚至直接帶旺了各類產地直銷的“原生態”食品的網購潮。

“其實,一些‘原生態’食材可能口感好,但未必更健康。”專家提醒説,現代人在追捧“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時,莫忽視“舌尖上的安全”。一些產地直銷的“原生態”食材,若無食用安全檢測,生產過程和運輸環節又沒有切實的保障,其食用安全和健康程度未必比得上現代工業化加工出來的合格食品。即使口感、味道再好,出於健康、安全的考量,偶爾嚐嚐也就罷了,不必太過迷信,更無需盲目推崇。

現象

《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原生態”食材被帶旺

《舌尖上的中國2》(下簡稱《舌尖2》)熱播,再次挑動人們的味蕾,特別是各種“原生態”的鄉味,更引起吃貨們的熱捧。

野生蜂蜜、野生豬肉、產地直送的野蕨菜、野葛根粉、廠家直銷的壓榨菜籽油……短短十幾天內,從中看到商機的網店便順勢推出各種以“舌尖主題”為噱頭的食材。特別是一些以原始土法採集,被店家宣傳為“原生態”、“純天然”、“無污染”的鄉味食材,從原先的默默無聞突然大受追捧,銷量節節上升。

以西藏林芝地區的野生蜂蜜食材為例,在《舌尖2》播出之後,該地區野生蜂蜜被譽為“舌尖上的蜂蜜”很快深入人心。在某電商平台上,專售林芝地區野生蜜的一位賣家短時間內銷量大增六成。而一些聲稱以同樣的原始土法採集的其他地區的“天然蜂蜜”的銷量也同時被帶旺。一位專售紹興蜂蜜的賣家坦言,在網店產品的推廣宣傳中貼上“天然蜂蜜”的標註,銷售額比平時高出兩三成。

專家點評

鏡頭1

原始土法採野生蜂蜜

《舌尖2》第一集一開篇,西藏小夥白馬佔堆為了給即將上大學的弟弟一份鄉味十足的禮物,徒手爬上40米高的大樹採下野生蜂巢,家人用它製成酥油蜂蜜。美味入口一刻,一家人的滿足陶醉表情讓不少人對野生蜂蜜多了一分嚮往。這個片斷一經播出,源自西藏地區的野生蜂蜜銷量大漲。用原始土法採集到的深山老林野生蜂蜜,其味道和營養價值真的更勝一籌嗎?

專家點評

難保不含有毒生物鹼

“根據不同山林中植物花朵的品種,可能野生蜜的風味會稍有不同。但蜂蜜的營養中,最主要成分是糖,多者可佔到八成,這一點並沒太大差別。”王曉波分析説,蜂蜜的品質主要由蜜源環境和加工方式決定。雖然大多數植物是無毒的,但野蜂所處的蜜源環境比較複雜,可能採到一些有毒植物也未可知。像雷公藤等植物的花粉中含有毒的生物鹼,經蜜蜂釀成蜂蜜後被人食用可引發中毒,導致頭暈、頭痛、脣舌發麻、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的可致死亡。

雖説野生蜜蜂大量採集到有毒花粉的機率不是很高,但這種危險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上這種意外也時有所聞。比如,在2007年廣西就接連發生過多起食用野生蜂蜜中毒的意外事件,造成多人中毒,甚至有人死亡。

在加工方式上,野生蜂蜜最被人們看重的就是“原生態”,但這並不能等同於“安全、無害”。相反,因其“原生態”食材未經稀釋處理,與經過現代食品加工處理的蜂蜜相比,其有毒物質的概率相對還可能高些。

鏡頭2:古法木榨菜籽油

《舌尖2》中把“土榨油”作為傳統智慧展現給廣大觀眾,引起很多從農村走出來的城裏人對家鄉土榨菜籽油的集體回味。不少人覺得用它來炒菜“很香、很香”,想起來都快流口水。很多人相信這是因為“尊古法制”讓它更“原汁原味”,也因“無添加”,可能食用起來更“安全”、更“健康”。

專家點評:芥酸含量很難控制

“原汁原味更健康?事實並非如此。”王曉波分析説,菜籽中含有芥子苷和葡萄糖硫苷酶,通過物理的壓榨,這兩種物質可能混合在一起,硫苷酶可把硫代葡萄糖苷水解為有毒的硫氰酸酯、異硫氰酸酯和氫氰酸,這種揮發性物質在開蓋加熱中如果能完全發揮掉尚可,若有對人體有害的超量殘留,氫氰酸可以抑制動物生長或致死;而硫化物長期攝入可阻斷甲狀腺對碘的吸收,可致甲狀腺腫大。

另外,普通菜籽油中有一種脂肪酸——芥酸,其含量可高達20%~25%,長期攝入過多的芥酸,可使心肌中脂肪沉積、血管壁增厚,導致心肌纖維化,損害心血管功能,甚至誘發心肌炎,還可能影響生殖功能。目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衞生組織已建議,食用菜籽油中的芥酸不得超過5%。一些國家對食用油中的芥酸含量作出嚴格限制,比如歐盟限制不能高過5%,美國限制其含量不能高過2%,我國2004年定的標準是不能高過3%。而未處理的菜籽油,芥酸含量高達40%。

在傳統的作坊中,古法木榨菜籽油,雖然保留了油的風味,但其中的硫苷、芥酸含量卻難以控制。這類土法榨菜籽油,平時作為調味品偶爾用一用,嚐嚐風味圖個新鮮還行,但考慮到它對人體的健康存在一定的隱患,不宜作為家庭用油長期食用。

解讀:“原生態”食材鄉味雖濃 但未檢測安全性未必高

一部美食紀錄片使得原生態食材大受追捧。但什麼叫原生態食品?很多人最直接的反應是:天然無污染,生產過程不添加化學農藥、不放添加劑。

“但這些食材生產的環境和加工、運輸的過程誰來保障?”廣東藥學院營養與食品衞生系主任王曉波教授指出,真正的原生態食品,除了讓食材按季節及生長規律、不添加化學農藥等物質自然生長之外,生長環境相對潔淨、低污染也很關鍵。而要進一步的加工、儲存、運輸到各地的消費品,不通過人為採取任何現代工業化食品的加工手段,如何保鮮、保質也是個問題。

“我認為在追捧‘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時,追求‘舌尖上的安全’同樣必不可少。”王曉波認為,人們在追捧原生態食品的同時,無形中也對一些以現代工業化生產加工的食品產生誤解,以為加工食品就不如原生態的健康、安全,其實應區別對待。比如,在整個生產、加工、運輸的環節中,一些強調“尊古法制”、產地直銷的“原生態”食材鄉味十足,能滿足人們的口感需要;但若未經檢測,產地是否真的無污染、產品食用安全是否合格,確實得打個問號。一些生產和加工、運輸過程未經檢測、沒有安全保障的鄉土食材,“原生態”很可能只是種美好的願望,是商家迎合消費者心理的一個噱頭而已。

“目前我國對食品安全的問題還是比較重視的,只要是符合標準加工生產的食材,食品安全都是有保障的。”王曉波稱:“相比而言,對於拿不出合格食用證明的‘原生態’食材,即使口感、味道再好,安全性也未必高。偶爾嚐嚐也就罷了,不必太過迷信,更無需盲目推崇。”

三招教你挑選出好木耳

木耳營養豐富,被譽為“素中之葷”,本文介紹了三種挑選好木耳的方法,供消費者參考。

木耳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食材。其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豐富,被譽為“素中之葷”。但市場上出售的黑木耳質量參差不齊,摻假嚴重。要想買到好木耳,需要掌握一些訣竅,概括起來就是“手捏、口嘗、用水泡”。

一、先用手捏。通常,純正的黑木耳含水分較少,用手捏,容易捏碎;捏完再放開,朵片可以很好地伸展,而且有彈性。但被浸泡過的木耳含水分較多,不容易捏碎。

二、再用嘴嚐嚐。好木耳口感純正,不僅沒有異味,還能嚐出清香。劣質木耳就不同了,香味嘗不出來,怪味倒是有。先不説它有沒有毒、會不會害人,單是離“好吃”就差得很遠。

三、還可用水泡。被墨水泡過的劣質黑木耳會有墨水的臭味,仔細聞還是能聞出來的。另外,在處理木耳的時候,少不了用水泡發一下。如果發現泡發木耳的水變黑了,就別吃了。黑木耳不會掉色,如果掉色,就證明它被墨水或其他色素染過。

現在,有不少黑心商販用價格便宜的地耳冒充黑木耳。地耳的營養價值沒有黑木耳高,味道也沒有黑木耳好,但模樣卻和黑木耳很像。具體説來,地耳個頭較大,黑木耳個頭較小;地耳厚,黑木耳薄;地耳的正面多為紅褐色,背面泛黃,而黑木耳的正面是黑色的,背面是灰白色的。

如何才能挑選到好紅棗

紅棗的作用和功效非常大,但是怎麼樣才能挑選到好的紅棗呢?一起來看下專家的妙招吧。

在煲湯熬粥甚至打豆漿時,加幾顆紅棗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怎樣才能挑到優質的紅棗呢?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博士沈葹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選購紅棗,首先要看手感,捏的乾燥不黏手、有緊實感的比較好;其次,要看形狀,優質紅棗的果形短壯圓整,顆粒大小均勻,皮薄,皺紋少而淺;再次,掰開棗肉,肉色淡黃的為佳;最後,嚐嚐味道,食之味甜、肉質細、棗核小的堪稱上品。

國家高級烹調師樊榮輝提醒消費者,正常的紅棗一般呈暗紅色,顏色過於鮮紅光亮的可能經過熏製。另外,新鮮的幹棗,棗柄比較緊實。而儲存時間長、水分過多損失的幹棗,棗柄容易脱落。

買牛奶不必選“高鈣”

市面上銷售的“高鈣奶”當中的鈣含量並沒有比普通牛奶高很多,但價格卻有所差別。實際上,牛奶本身就是高鈣品食材,成人每天喝一到兩袋普通牛奶即可。

在北京的各大超市,都能買到各種品牌的“高鈣奶”。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雖然高鈣奶比普通奶貴一些,但仍然是許多市民的首選。

“高鈣奶”到底值不值得受此青睞呢?有關專家對超市中的牛奶做了一個檢測。他們從市場上買了三個品牌的多種盒裝牛奶,利用標準方法測定了其中的營養成分,蛋白質的含量都符合標識,甚至還略高一些。按照國家標準,蛋白質含量應大於等於2.9%,而實測數據為3.0%~3.1%。脂肪也是一樣,比標註數值略高一點。

關鍵問題出在鈣含量上。每100克普通牛奶的鈣含量在102~107毫克之間,而高鈣奶呢?在109~112毫克之間。而包裝上面,可是明明白白地寫着,其中的鈣含量達到130~140毫克,有的甚至宣稱不低於150毫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説,本來,向牛奶裏添加大量的鈣,是一件很有技術難度的事情,其中的蛋白質和鈣之間還有着微妙的平衡。如果人為地增加鈣含量,很容易造成蛋白質體系不穩定。就是説,真正的“高鈣奶”居民買回家中,如果喝之前進行加熱,其中的蛋白質應該容易發生反應,形成一定的白色沉澱,口感上也變得沒有普通牛奶的鮮和甜。而市場上買到的這幾種“高鈣奶”,加熱後味道基本上和普通奶沒區別。

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購買高鈣奶的人,往往是那些對牛奶營養價值瞭解甚少的人羣。其實,牛奶和酸奶本身就含鈣豐富,已經稱得上是高鈣食品,而且成人每天喝一兩袋普通牛奶,就能滿足每天的鈣需求量和補鈣要求量。

許多消費者都有錯誤認識,以為只有額外加鈣的食品才能補鈣,商家也是利用了消費者不瞭解某些食品自然、高效補鈣的弱點,故意要給一些食品貼出“高鈣”的牌子,至於補鈣效果怎樣,至今也沒有科學數據的證實。

如此推理,如果食品製作當中添加鈣就能夠稱為高鈣食品,那麼是否石膏豆腐和滷水豆腐全部要改名為“高鈣豆腐”或“高鈣高鎂豆腐”呢?

消費者的當務之急就是了解天然的補鈣食品都有哪些,科學理性地為身體補鈣,不要糊里糊塗地追求“高鈣”的標識。奶製品、豆製品是最高效的補鈣食品。

怎樣才能挑到好吃的菠蘿

菠蘿含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人體大有益處,但是如何才能挑到香香甜甜的菠蘿呢?來看一看本文推薦的挑選食材小妙招吧。

時下正是菠蘿飄香的季節,菠蘿不僅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還有多種天然礦物質,有解膩、助消化、止渴解煩等功效。

怎樣慧眼挑菠蘿呢

1.先按壓

輕輕按壓菠蘿鱗甲,微軟有彈性正合適,馬上吃正好,太硬就是還沒成熟;要是能壓出汁液,那就是熟爛了,最好不要買。

2.看葉子

熟菠蘿的葉子一般是青褐色,鱗甲橙黃,這意味着菠蘿已經九分熟,買回去要立刻吃;喜歡甜口的人,最好挑選外殼透黃色、沒有“傷疤”、葉子翠綠扎手的,這樣的菠蘿更香甜。

3.聞香氣

熟得正好的菠蘿從外皮上就能聞到淡淡清香,切開後更是香氣馥郁,如果還沒切開就濃香撲鼻,那説明熟過了。此外,挑選的時候還要看看菠蘿的底部,黃色偏黑,無水痕黴斑的就比較新鮮,當然,個頭最好不要超過3斤。

不過,菠蘿中含有的“菠蘿蛋白酶”是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輕則會刺激口腔黏膜,使口脣發麻、發癢甚至紅腫,重則會出現腹瀉、嘔吐、頭痛等症狀。所以,切好菠蘿後用鹽水或開水泡一下,可破壞菠蘿蛋白酶,清除這種過敏物質。但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半小時為最佳。另外,菠蘿解油膩,將菠蘿和肉類一起烹調是不錯的選擇,如“菠蘿牛肉”等,食材都對身體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菠蘿吃多會傷腸胃,因此一天不要吃超過半個。

買番茄要注意挑顏色

不同顏色的番茄營養成分不同,所起的功效也不一樣。因此,挑選何種顏色的番茄都沒有問題,關鍵是看自己的身體需要補充什麼。

番茄有很多品種,在你選擇起來有些困惑時,不妨按顏色來挑選。紅色濃重的,富含番茄紅素,對預防癌症很有好處。橙色的番茄紅素含量少,但胡蘿蔔素含量高一些。粉紅色的含有少量番茄紅素,但胡蘿蔔素很少。淺黃色的番茄則含少量的胡蘿蔔素,不含有番茄紅素。

如果要滿足維生素C的需求,則各種番茄都可以,關鍵是選新鮮、應季、風味濃的食材產品;如果要補充番茄紅素、胡蘿蔔素等抗氧化成分,則應當選顏色深紅的,或是橙色的,而不是粉紅色的或淺黃色的。

番茄中最精彩的成分莫過於番茄紅素,它以強大抗氧化功效和預防癌症功能而着稱。伴隨着番茄紅素,紅色番茄也含有一部分胡蘿蔔素,對眼睛和皮膚均有好處。這兩種健康成分都是“脂溶性成分”,特別喜歡油脂,所以炒番茄或者做湯等都很好,而生吃吸收率很低。

如果吃番茄是為了攝取維生素C、鉀和膳食纖維,那麼則生吃熟吃都沒問題。番茄本身酸度大,有利於維生素C的穩定,加熱烹調之後損失比較小。而鉀和膳食纖維並不怕熱。

不過,番茄性寒涼,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的人,就要適當控制吃生番茄的量了,最好採用熟吃的方法。吃番茄減肥的人也要注意,非常飢餓的時候吃生番茄,可是越吃越餓啊!這時,就不如喝一碗番茄蛋湯了。雖然熱量很低,卻能安慰飢餓的胃腸。

這裏給想瘦身的人推薦一款“美味番茄蛋湯”:鍋中放一大碗冷水,加入一個切好的番茄片,加半勺香油,燒開。然後放一點鹽,煮1分鐘,加入雞蛋液,同時快速攪動,最後撒一點葱花或香菜,或者加點雞精,就好了!這樣做,番茄的風味充分融入湯中,喝起來很有滿足感。同時,番茄紅素和胡蘿蔔素能吸收,也不會刺激腸胃。最好的一點是,這樣的湯能令人長時間不覺得餓。一大碗湯的熱量只有120千卡,和1個蘋果加1個橘子相當,營養價值卻要高得多。

草莓最好挑選八成熟的

如今又是草莓食材上市的季節,但又大又好的草莓未必就是好草莓,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鞏宏斌給廣大消費者支招,草莓挑選應堅持“三不”原則。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鞏宏斌介紹,水果含糖量越高越好吃,但含糖量的高低僅從外觀上無法判別。他建議挑選個頭兒適中的草莓。這樣的草莓通常不會“空心”,而且富含水分。需要注意的是,過於成熟的草莓外觀局部發黑,最好選擇八成熟左右、紅而不軟的草莓,這樣的草莓口感最好。

也就是説,挑選草莓要堅持“三不”原則:不能挑選畸形的,不能挑選個頭兒特別大的,不能挑選顏色特別紅的。最好選外形勻稱、顏色為自然紅且根部葉子處還有一小圈淡白色的果實。這樣的草莓可以在冰箱裏保存兩三天。

鞏宏斌介紹,清洗草莓,首先用流動自來水連續沖洗幾分鐘,把草莓表面的病菌、農藥及其他污染物除去大部分。把草莓分別浸泡在淘米水(宜用第一次的淘米水)及淡鹽水(一面盆水中加半調羹鹽)中3分鐘。再用流動的自來水衝淨淘米水和淡鹽水以及可能殘存的有害物。用淨水(或冷開水)沖洗一遍即可。

水果是酸的好還是甜的好

水果的營養素和保健成分的含量與甜度關係不大。一般來説,對於同一種水果,味道略有酸澀的品種,其中維生素和抗氧化成分的含量更高一些。

1.挑水果,該看顏色,還是聞香氣

水果的食材品種不一樣,顏色就會有所不同,比如富士蘋果是紅的,王林蘋果卻是黃的。水果經套袋處理之後,顏色會更漂亮均勻,但那些顏色不勻的果實口味也不遜色於漂亮的果子。從美味角度來説,聞香氣挑水果更加靠譜,無論顏色如何,香氣濃郁的水果通常都是最好吃的。不過從營養價值來説,顏色深濃的品種通常優於顏色淺的品種,比如紫黑色、紫紅色品種的葡萄中抗氧化物質高於綠肉和白肉的品種。

2.從水果的口感判斷,酸的營養價值高,還是甜的高

水果的營養素和保健成分的含量與甜度關係不大。一般來説,對於同一種水果,味道略有酸澀的品種,其中維生素和抗氧化成分的含量更高一些。比如説,特別甜,一點酸澀味沒有的柑橘,其中的多酚類物質含量就比略有酸澀味的品種低一些。這是因為,大部分保健成分都有點不令人愉快的滋味,或者酸,或者澀,或者苦,基本上都與甜味無關。這裏並不是説水果甜了不好,是説如果只有甜味,沒有其他風味,健康價值上可能不如風味濃郁的果實。

3.買水果時該選個小的還是個大的?有些個頭大的是不是加了膨大劑

水果大小主要受品種控制,不能僅按大小來評價是否自然。要想充分了解,可以查詢相關網站,瞭解某種水果的主栽品種,有圖片或文字介紹。比如説,某種水果品種平均重量是120克,那麼100克或140克都是很正常的,但180克就比較奇怪了。品種不同,大小差異會很大,比如説富士蘋果長得大,嘎啦蘋果長得小。

一位專門研究膨大劑的專家告訴我,膨大劑是細胞分裂素類物質,能讓果實長得更大,成熟更快,但會影響甜度和風味,也不利於儲藏。買水果時,一要在同類品種中,選擇大小中等的果實,不要歧視長得小的;二要嚐嚐味道。如果風味濃郁,酸甜適口,就不用擔心膨大劑的問題了。大小能人工調整,口味造不了假。在市場裏可以要求品嚐;去超市先少買兩個嚐嚐,覺得味道好,再多買也不遲。

4.水果是不是該多吃應季的

無論什麼季節,吃水果總比不吃要好。但如果有可能的話,優先選擇應季的水果,因為應季的品質往往優於反季節的產品。對於北方來説,4月之前幾乎沒有應季水果;5月是草莓,5~6月有櫻桃、楊梅、杏、早桃、枇杷等,7~8月是西瓜、甜瓜和桃子的天下,還有荔枝和龍眼供應。9~10月最為豐富,蘋果、梨、海棠、沙果、石榴、獼猴桃等都大量上市。後面還有大批橘子、橙子和柚子。有些水果不止一年一熟,或者不同品種在不同季節成熟,比如芒果和菠蘿。

5.有些水果好像特別不好保存,很容易爛,該怎麼辦

水果的成熟需要一種叫做“乙烯”的氣體來啟動。有些水果是一旦啟動成熟程序,就義無反顧地一直走到軟爛。這些水果就是必須硬邦邦地買,比如鱷梨(牛油果)、國產獼猴桃和煙台梨,還有香蕉。它們一旦成熟就迅速地徹底變軟,兩天內要吃掉,沒法運輸和儲藏。買這種水果時要仔細摸一摸,果實不能有碰傷。

買回來之後,先把這些生硬的水果放進沒有破口的塑料袋,再放一兩個蘋果、海棠、梨之類散發香氣的水果,一起把口紮起來,讓熟水果釋放的天然催熟氣體“乙烯”來發揮作用。過3~5天之後,輕輕地按一下水果的基部,如果略微有一點軟,就説明可以吃了,要按軟度順序吃掉。

6.水果表面上壞了一點,扔了怪可惜的,還能吃嗎

水果的“壞”有幾種情況,有的是長黴,有的是軟爛,有的是碰傷變褐,有的是有個疤或者有蟲子。如果是碰傷,完全不妨礙食用。去掉一小塊褐變的部分就行了。疤和蟲子也是不妨礙食用的。軟爛的水果可以去掉軟的部分,其餘部分如果沒有黴味也可以吃,只是可能帶有酒精發酵的味道,不好吃但無毒。如果是長黴,就要小心了。因為黴菌可能分泌毒素。假如只是一小塊,多切去一些還可以;若比例較大,為保險起見應該扔掉。

結語:舌尖2原生態食材真的健康嗎?相信大家看了小編的文章之後,對於野生的食物,是不是需要重視一下呢?希望大家都能夠了解到食材的一些小常識哦,這樣才會更加健康呢,更希望大家吃好喝好,這樣才會更加養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