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館

位置:首頁 > 人群 > 嬰幼兒

啟動孩子深層潛能的密碼學齡前發育

嬰幼兒1.75W

媽媽給寶寶講小豬和小狗交朋友的故事,講完之後想培養和鍛鍊寶寶的語言發展能力,於是要求寶寶把故事再講一遍給媽媽聽。

啟動孩子深層潛能的密碼學齡前發育

啟動孩子深層潛能的密碼

現在有4個反應各不相同的寶寶——

甲是個乖寶寶,講著講著不會了,媽媽就補充,最後終於把故事講了一遍,媽媽高興地誇寶寶真乖!

乙寶寶好像沒聽見媽媽的話一樣,開始玩別的遊戲了,媽媽再次勸他講故事,他還是無言的抗拒,只顧玩自己的,媽媽無奈地走了。

丙寶寶說“太難了,我不會。”媽媽鼓勵他“不難”,他又說“我累了。”媽媽沒辦法了,覺得這孩子比較倔,很會為自己找不做事情的理由。

丁寶寶說“不想講。”在媽媽的多次鼓勵下,他勉強講了,但是他只講小豬,讓媽媽講小狗,媽媽只得配合,媽媽認為這孩子平時就是這樣,比較會偷懶。

從完成講故事這個任務的角度來說,只有甲寶寶完成了,並從中得到一次鍛鍊語言能力的機會。媽媽一般都希望寶寶這樣配合自己的教育,對其他3個寶寶則有不同程度的無奈,因為寶寶沒有完全配合自己的教育,進而得不到相應的鍛鍊和發展。

實際上,後3個寶寶正在發展一種影響孩子聰明程度的重要能力——元學習能力。

敏捷的電腦不敵具有判斷、質疑和選擇能力的人腦

一般情況下,我們把聰明理解為孩子比較順利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所以培養孩子的聰明也就從完成這項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著手,這種看法和做法也是正確的,但同時我們不要把孩子看成是敏捷的電腦,熟練完成任務的程度越高就越聰明。孩子更應該是對任務本身具有判斷、質疑和選擇的人腦,就像丙寶寶,面臨一個任務,他首先判斷自己有沒有困難,這說明他已經認識到任務本身與自己水平有某種關係。丁寶寶就更聰明瞭,他不但認識到這種關係,還自發地想出一個策略來協調這種關係,即讓媽媽與自己分角色共同完成任務。這些現象都說明孩子需要發展一種新能力——元學習能力,因此,媽媽不要簡單把這些現象歸結為孩子倔啊、懶啊等問題。

學習能力是孩子認識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一般表現為孩子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就學得多、學得快,結果令人滿意。元學習能力則是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判斷和調節的能力,一般表現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計劃、是否意識到有困難、是否主動想辦法解決困難等方面,元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未必學得多、學得快,學習成果也不明顯,尤其是對於剛剛發展元學習能力的幼兒來說更是如此。

以“磨刀不誤砍柴工”打個比方:給孩子一把刀,第一個孩子很樂觀、很勇敢地拿起刀就幹活,最後確實砍了一些柴火,而第二個孩子幹活之前發現這把刀不行,得先磨磨,磨了半天刀卻沒砍到柴火。如果從急功近利(衡量學習結果多少)的角度來說,第一個孩子目前的收穫更多、更明顯,如果從長遠發展(衡量學習過程質量)的角度來說,第二個孩子的思維水平更高,將來的收穫會更多、更明顯,因此,培養孩子的元學習能力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讓我們的寶寶“高人一等” 精力過剩的學齡前兒童易煩躁 測一測寶寶有無特殊才能

啟動孩子深層潛能的密碼

5歲是孩子發展元學習能力的關鍵期

研究證明,5歲是孩子發展元學習能力的關鍵期,如果成人意識不到這一點,孩子的這種能力就在自發的狀態中時隱時現,一些不適宜的教育方式還會壓抑孩子發展元學習能力;如果成人意識到5歲是個關鍵期,並採取適宜的方式促進孩子,他就站在比其他孩子更高的思維發展起點了,而且這個新起點的優勢性越往後表現得越明顯,所以培養孩子的元學習能力可以從5歲抓起,太早了孩子還沒有成熟到這一步,猶如“對牛彈琴”;太晚了則坐失孩子的發展良機。

培養孩子的元學習能力

1.給孩子的學習內容不要太多太難。元學習能力是對學習本身進行思考,

它需要孩子有足夠的心理空間來想一想我能不能做這件事,我怎樣把這件事做得更好,如果任務太多太難,他就沒有心理空間來考慮這些,要麼只顧“埋頭苦幹”應付任務,要麼就放棄行動,這樣都無法發展元學習能力。

2.學習和活動之前、之中和之後,適時引導孩子自我提問。自我提問不是“這是什麼?為什麼?”之類的問題,而是“我對這個內容熟悉嗎?”“我是不是理解了媽媽的話?”“我能不能完成它?”“我可以用什麼方法完成它?”“哪一個方法更有效?”等等。一開始,孩子不會這樣自我提問,得靠家長的引導,家長用第二人稱“你”來激發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把“你”轉化為“我”,形成自我提問的學習習慣。

3.為孩子及時提供正確的措辭。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經常會遇到心理明白卻說不明白的情況,尤其是語言和詞彙發展還不夠豐富、利用還不靈活的孩子,家長一旦察覺這種情況,就激發或者示範給孩子正確的詞語,不久孩子就掌握了,這樣將促進他的元學習能力發展。

例如,媽媽要帶孩子去動物園,先問孩子:“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到動物園?”孩子一開始不習慣媽媽這樣的提問,可能只說出自己想執行的方法,如“媽媽開車。”媽媽就提示孩子:“媽媽可以開車帶你去,但你想一想還有其他方法嗎?”孩子心裡是有交通經驗和常識的,但可能現在說不出來,媽媽就逐步引導孩子說出“走路”、“騎車”、“坐公共汽車”、“自己開車”等多種辦法,如果孩子說出“坐飛機”、“媽媽抱”等方法就更開闊思維了。然後跟孩子一起分析各種方法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採取什麼方法最好。也許你通常開車就帶孩子走了,覺得還用得著這麼多廢話嗎?但就是這些“廢話”在激發孩子做“思維體操”,發展元學習能力。

讓我們的寶寶“高人一等” 精力過剩的學齡前兒童易煩躁 測一測寶寶有無特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