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馆

位置:首页 > 饮食百科 > 养生保健

养生小常识 清晨叩齿养生怎么“叩”才对

目录:

养生小常识 清晨叩齿养生怎么“叩”才对

第一章:养生小常识 清晨叩齿怎么“叩”才对

第二章:养生小常识 足底按摩提神醒脑

第三章:养生小常识 显年轻的人活的更长

第四章:养生小常识 参与文化活动有益健康

叩齿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是通过空口咬牙来增加牙齿的抵抗能力。那么清晨叩齿怎么“叩”才对呢?力量该如何把握呢?除此之外,养生小常识还有哪些呢?

养生小常识 清晨叩齿怎么“叩”才对

叩齿可使牙齿坚固,预防牙病。因为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维织构成的牙髓,是牙的营养通道。牙所需要的营养在血液里,叩齿振动牙髓及牙床,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牙齿的营荠供应,使牙齿更坚固。

牙齿的整齐完好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牙齿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工具。食物进口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咀嚼,同时掺进各种消化酶,经食道进入胃。牙齿不好,就要影响整个消化系统,影响到各器官是否能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因此,牙齿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很重视对牙齿的保健。

什么是叩齿?

叩齿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种较常见的牙齿保健方法。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刺激,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叩齿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每次叩齿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须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方可见成效。

“晨起叩齿三十六”,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前叩齿36下,同时将产生的口水咽下,从小坚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齿坚固,不生牙病,相传这还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方法。现代科学认为叩齿能兴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神经、血管和细胞,促进了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抗病能力。

叩齿主要目的是健齿、固齿,属于蹂健性质。咀嚼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齿将食物研碎,属于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确使用牙齿和使用过大力量,就会造成牙齿损伤,如咬瓶盖、咬筷子等。叩齿与咀嚼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力量不同:叩齿是用轻微的力量,震动牙根周围的组织,有利于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与咀嚼的食物种类、软硬度有关;

作用效果不同:叩齿效果是健齿、固齿,减少疾病发生,具有预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齿效果,如果长期使用一侧牙齿咀嚼可产生牙合创伤。

叫齿是行之有效的传统健齿法。有人强调叩击时按不同牙齿分别叩击,先叩击白齿(大牙),然后再叩击门牙、犬牙各数十次。其理由是,这些不同的牙齿不长在同一平面上,按不同层次的平面叩击,可使每个牙齿都能叩击上,这种讲法是有道理的。

虽然叩齿是养生之道,但有些情况不宜叩齿

有些医学家认为,叩齿法对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适,主要是叩齿力大,恐有损伤牙齿。如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介绍了他亲自实践的护齿、健齿经验:“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时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以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故余年逾姑息,而齿无一损,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张氏提出的咬齿,可视为叩齿法的一个轻量级的改变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异。叩齿与咬齿,都属于牙齿的自我按摩运动。他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提出牙齿保健经验,值得重视。

养生小常识 足底按摩提神醒脑

按摩足底中心部位的涌泉穴,即俗话所说的“搓脚心”。按摩的方法是:临睡觉前先用热水洗脚,擦干后,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摩擦涌泉穴,大约摩擦50~100次左右,以局部发热为标准。两脚交替进行。

日本还有一种滚竹筒的方法,也是脚底按摩的妙法。做法是:取一截直径约10厘米的毛竹筒,长约50~60厘米,两脚站在上面,手扶床栏或扶墙,脚底用力,来回滚动竹筒,充分按摩涌泉穴及其附近部位。直到脚心酸胀发热为止。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游戏的特点,所以孩子们特别喜欢做。

我国民间还有一种“踩竹筒”的方法,与滚竹筒原理一样,只是做法有所不同:将毛竹筒对半剖开,取其中的一半放在地上,双手扶墙,双脚掌踩在毛竹筒上,让毛竹筒隆起的半圆形按压脚心,然后像正步走一样抬起腿,脚离竹筒30~40厘米,双脚交替踩竹筒,直至脚心酸胀发热。

中医认为这些方法能够固真气、降虚火、补肾气、镇静安神、舒肝明目、疏通经络、健体强身、益智补脑。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激脚掌能够使末梢神经敏感性增强,平衡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还能刺激大脑加强供血从而缓解大脑细胞的疲劳。

高跷脚对大脑有益

当脚跷起高于心脏之后,脚和腿部的血液产生回流,让长时间绷紧的大腿、小腿处于松弛状态,使双腿得到充分休息。同时,腿脚部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心脏又可将新鲜血液输送到腿脚部。这些动作能减轻心脏输出的压力,对大脑供氧也大有益处。据专家介绍,中老年人每天进行两三次抬高双脚的锻炼,取坐姿、卧姿都可,将两脚抬高于心脏,每次5~10分钟,对心脏、头部大有裨益。

养生小常识 显年轻的人活的更长

近期《英国医学杂志》刊文,报道了丹麦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面相年轻的人比面相老成的人更长寿。

丹麦大学的凯尔·克里斯滕森带领的研究人员以387对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在双胞胎70岁、80岁、90岁的时候拍摄面部照片,要护士、实习教师和同龄人看着照片猜他们的年龄。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双胞胎进行了超过7年的随访,结果发现:看起来年龄更大的一方有可能比另一方先死。

研究成员还为他们的结果提供了合理的生物学解释:DNA末端的端粒作用非常关键,决定了细胞的复制能力,也和人的面相年轻与否有关。一般认为端粒较短的人衰老得更快,也更容易罹患和年龄相关的疾病,端粒较长的人更年轻,更健康。

研究人员称:“外表年龄是临床上常用的健康指标,是稳定的生物标志,可以用于70岁以上老人的生存预测。”

一直从事双胞胎研究的英国专家提姆·斯佩克特说:“这个研究证明:人类有评价健康状态的本领,而且医生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病人。如果病人的外表年龄比真实年龄大很多的话,就应该特别留意。”

养生小常识 参与文化活动有益健康

与那些从不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人相比,喜欢参观画廊、博物馆或经常观看演出的人更容易感觉自己身体健康、情绪稳定、生活幸福。

文化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接受型”文化活动,即喜爱欣赏和体验他人的表演或作品而非亲自动手创造一种文化,如听音乐会、看艺术展、观看喜剧或参观博物馆等。另一种是“创造型”文化活动,即需要亲自动手,如参加油画课或钢琴课等。

“接受型”文化活动能给人的身心带来诸多益处。这是挪威研究人员针对5万多名成年人展开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流行病和公共卫生杂志》月刊上,主要就参与文化活动是否与良好的身体状况、生活满意度、较少焦虑或抑郁等存在关联展开研究。

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06至2008年期间收集了挪威北特伦德拉格地区20岁至80岁的50797名居民的健康状况数据。该大学研究员科恩德拉·克伊珀斯指出:“经常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与良好的健康状况、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少焦虑或抑郁之间存在积极的联系。”

研究人员还指出,更容易从中受益的是那些对各种“接受型”文化活动感兴趣的男性。

研究考虑了调查对象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后发现,一个人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多少与其健康状况和对生活的感受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更多地体验文化活动,其健康状况和幸福感更高。

此外研究还发现,经常看艺术展、参观博物馆和看剧的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感觉身体健康、生活满意,焦虑和抑郁感也更低。

科学家尚不了解为何健康与文化活动之间存在联系,但确信各种能让人感到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和看电影等都能减轻压力感,对健康有着积极作用。

结语:生命不息,调理不止,只有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养生、注重保养,才能达到抗老保健康的目的。(文章原载于《养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02,作者:海涛;《益寿文摘》,刊号:2012.02,作者:韦桂琼、魏婧,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